时事询典 引经据典来寻找时事灵感

六十多年前把海淀作为首都文教区的原因

源自:

自我中央人民政府建都北京以来,一切建设计划,都在迅速开展。北京市人民政府都市计划委员会就是负责计划首都建设的中心机构,在该会的总计划中,海淀附近业经指定为文化教育区,其范围大约是北至清河,南至长河,东至元朝西土城迤西,西至颐和园迤东。本文所谓海淀台地、巴沟低地,都在其中,而海淀镇正好是它的中心。在这个广大的范围以内,以风景论,自然首推旧日园林散布的低地,但是以建设价值论,当以海淀台地为第一,海淀台地虽然为旧日园林建筑所不取,却正合乎今日新时代的需要。十数年后,这一地区必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文化教育区。在这分区发展的计划中,海淀镇必将成为本区社会生活的中心。

 

现在看来,50年前这段实地考察的结果,从微地貌的分析来看,海淀镇作为首都文化教育的中心,正好处于海淀台地与巴沟低地之间,并且还进一步明确指出,海淀台地乃是最好的建筑区,这对日后各重要文化教育单位的选址就起了重要的作用。50年来从白石桥一直到海淀镇的沿路建筑迅速发展的情况,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现在看来,必须进一步指出的是这篇报告既强调了“海淀台地”的建筑价值,还应该进一步说明它的建筑价值,正是由于在其西侧还有“巴沟低地”上水乡景色的衬托才更加重要起来。

实际上在这篇报告中曾用了相当长的篇幅论述了巴沟低地的开发过程,从原始的水乡景色和早期农业聚落的出现,一直到明朝私家园林的兴起和清朝皇家御园的营建,都和巴沟低地及其泉流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乾隆年间在巴沟上游的水源地区由乾隆帝本人决定兴建了“泉宗庙”,并为附近28处泉源命名刻石,诸泉下游汇成湍湍清流,下注海淀镇西大街北口外的畅春园,最后引入圆明三园之一的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这就是现在的万泉河,只是河道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里需要特别一提的是海淀镇得名的由来。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原报告中也已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里只能略作说明如下:
”字原是华北平原上湖泊的通用名称,晚至明清时期,北京天津地区尚有“九十九淀”之说,极言其为数之多。可是保留到现在的就极少了,有名的白洋淀就是其一。海淀”一名,原来也是湖泊的名称,冠以“海”字,只是一个形容词而已,我在报告的原文中,曾引用了明朝人蒋一葵《长安客话》一书中的一段描述,并加补充说明如下:
水所聚曰淀,高粱桥西北十里,平地有泉(按此指万泉庄一带之泉),滮洒四出,淙泊草木之间,潴为小溪,凡数十处,北为北海淀,南为南海淀,远树参差,高下攒簇,间以水田。町塍相接。盖神皋之佳丽,郊居之胜选也。北沟之水,来自巴沟,或云巴沟即南淀也。

这段引文中所谓“北海淀”与“南海淀”,所指都是湖泊,而非聚落,现在应该进一步说明的是,这南北两个海淀最初虽然都是湖泊的名称,但是随着当地农民的不断经营,开发水田,种稻植荷,不仅获得了生产上的价值,还进一步带来了近郊居住的优美环境。可以设想最初在这里从事生产劳动的农民,就在水田东坡上的高地居住下来。日出而作,就从高地下到低地,日入而息,又从低地回到高地。日久天长,于是以北海淀和南海淀见称的两个居民点也就开始形成,从此湖泊的名称也就同时应用于聚落的名称了。
实际上早在金朝末年和元朝初期,南海淀作为当时的北京城通往居庸关的必经之路,已经见于记载,详见报告原文。此不多赘。直到现在,海淀镇上的八一中学和乐家花园所在的地方,仍称南海淀。至于北海淀作为聚落的名称,其故址就在今海淀镇北大街和北京大学校内燕南园一带地方。详细的考证,此不俱录。实际上作为湖泊的海淀和作为聚落的海淀,曾经长期并存,直到清朝鼎盛之时,由于附近一带皇家园林相继兴起,于是作为原始聚落的南北两个海淀,也就迅速发展起来,终于形成一个海淀镇

如上所述,导致海淀镇兴起的第一个皇家园林,就是海淀镇西北低地上的畅春园,其主要水源之一,来自巴沟乾隆中期又进一步开发巴沟上游水源,在低地的中心建筑起一座“泉宗庙”,就地开发泉水28处,分别由乾隆命名,刻石为记。于是近在泉宗庙东北台地上的农村聚落,也就获得了“万泉庄”的名称。而诸泉下游汇而北流的小河,进一步补充了下注畅春园等下游诸园的流量。因此泉宗庙的兴建,可以看作是海淀镇发展史上早期鼎盛之时的一个标志。

清朝乾隆、嘉庆之后,国势日衰,相继而来的帝国主义侵略者先后于1860年和1900年两次入侵北京,海淀镇附近地区的皇家园林及附近诸园,惨遭劫掠焚烧或不同程度的抢劫和破坏,海淀镇也就逐渐衰落下来。这期间的变化过程,原报告略有说明,此不多赘。

这里应该进一步说明的是从清末一直到人民中国建设之初,海淀附近在环境变迁上最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水源的破坏,突出一例就是巴沟低地上泉宗庙被彻底拆除和附近诸泉的湮废。其结果是巴沟低地上原有的水乡景色,逐渐消失,海淀地区生态环境的优势,也因此而深受影响。原报告中未曾着重说明这一点,只是片面强调在新设计的文教区内,“以风景论,自然首推旧日园林散布的低地,但是以建筑价值论,当以海淀台地为第一。”结果是近50年来,海淀台地上的建筑与日俱增,巴沟低地上的风景优势,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特别是近2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随着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兴起,海淀镇的建筑也在不断地扩建中。最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巴沟低地和邻近海淀台地的边缘部分,开始被建筑地段所占用,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原来南海淀街路西的乐家花园和八一中学,都处于海淀台地的西部边缘,再向西去,就是巴沟低地上的从万泉庄北流的小河,现在也就叫做万泉河了。近年来海淀镇上的建筑区,一直向西扩展的结果,已经到达巴沟低地上万泉河的东岸。万泉河原有天然渠道也被截湾取直,并用水泥沏成垂直下降的两岸。紧傍河的东岸,栋栋的高楼相继建成。原来低地上的农村,南自巴沟,北至海淀镇正西方的六郎庄,不断有外地人口流入,已经逐渐超过本地人口,而农业耕作却在日益衰退。昔日风光秀丽的田园景色,逐渐在消失之中。
近十年来,随着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迅速发展,海淀镇已经从首都的文化教育中心又进一步发展为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心。同时海淀地区生态环境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已经开始提到工作日程上来了。

 

1999年4月12日

摘自  候仁之 教授《晚晴集》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