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询典 引经据典来寻找时事灵感

源自: 四部叢刊/初編/經部/孟子/卷第六(漢·趙岐 注,景清內府藏宋刊大字本)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源自: 四部叢刊/初編/經部/孟子/卷第一(漢·趙岐 注 景清內府藏宋刊大字本)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脩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源自: 《四部丛刊》/三編/史部/洛陽伽藍記
《洛阳伽蓝记》
又称《伽蓝记》,为北魏人杨炫之所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历
史和人物故实类笔记(《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地理类),成书于公元547年(东魏武定五年)。该书与郦道元
《水经注》一起,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又与《水经注》、《齐民要术》合称北魏三大奇书。
《洛
阳伽蓝记》全书共五卷,其书名“伽蓝”,即梵语“僧伽蓝摩”之略称,意为“众园”或“僧院”,是佛寺
的统称。至于创作缘由,作者称:“因行役,重览洛阳”。西晋永嘉之乱后,佛教在北方日炽,社会遂盛行
开凿石窟、建立寺庙,仅北魏都城洛阳,城内外就建寺一千余所。其后政权更迭,洛阳陷于兵燹,繁华之地
,成为废墟。都城也迁到了邺。公元547年(东魏武定五年),杨炫之因公务路过洛阳,在洛阳,他目睹丧乱
之后洛阳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的凄凉景象,感慨伤怀,感叹人事兴衰,又恐后世无记
,因作该书。书内记述按地域分为洛阳的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记述佛寺七十馀处。其体例是以
北魏佛教的盛衰为线索,以洛阳城的几十座寺庙为纲领,以寺庙为纲维,先写立寺人、地理方位及建筑风格
,再写相关人物、史事、传说、逸闻等,在对诸多佛寺形制规模的描摹和始末兴废的勾勒中,反映了广阔的
政治经济背景和社会风俗人情,如皇室诸王的奢侈贪婪,南北朝间的交往,北魏全盛时期洛阳手工业、商业
的繁盛,民间艺人的卓越技艺和演出盛况等。该书再现了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间的政治大事、中外交通、人
物传记、市井景象、民间习俗、传说轶闻,内容相当丰富,书中亦有不少志怪故事。
《洛阳伽蓝记》历
代官修艺文志皆有录目,但其祖本早已佚失。现所见的《洛阳伽蓝记》都为承接宋本的刻本,源流颇杂。该
书及其价值的研究,在20世纪取得不少成果,特别是文学、史学、城市规划建筑等方面,但一般认为,在宗
教佛学、中古文学、语言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领域,尚有不小的研究空间。在传播影响上,《洛阳伽蓝记
》早有日、韩、英等若干语种译本,在国际汉学界有一定的地位。
《洛阳伽蓝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在20世纪,研究者已取得不少成果,但在北朝史学、中古佛学、中古文学、语言学、中外文化交流史以及
宗教建筑等诸多方面,仍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及研究空间。作者文笔简洁清秀,叙事繁而不乱,骈中有散,颇
具特色。
源自: 四部叢刊/初編/子部/潛夫論/卷第一(漢 王符 撰 景江南圖書館藏述古堂景宋精寫本)
今學問之士好語虚無之事,爭著彫麗之文,以求見異於世,品人鮮識,從而髙之。此傷道徳之實而或矇夫之大者也。
源自: 四部叢刊/初編/子部/潛夫論/卷第一(漢 王符 撰 景江南圖書館藏述古堂景宋精寫本)
舍本務末則惡矣。夫用天之道分地之利,六畜生於時,百物聚於野,此富國之本。游業末事以收民利,此貧邦之原。忠信謹慎此徳義之基也。虚無譎詭此亂道之根也。故力田所以富國也,今民去農桒赴游業,披采衆利聚之,一門雖於私家有富,然公計愈貧矣。
源自: 四部叢刊/初編/子部/潛夫論/卷第一(漢 王符 撰 景江南圖書館藏述古堂景宋精寫本)
凡為人之大體,莫善於抑末而務,本莫不善於離本而餝末。夫為國者,以富民為本,以正學為基。民富乃可教,學正乃得義民。貧則背善,學淫則詐偽入。學則不亂得,義則忠孝。故明君之法務此二者,以為成太平之基,致休徴之祥。夫富民者,以農桒為本,以游業為末;百工者以致用為本,以巧餝為末;商賈者以通貨為本,以鬻竒為末,三者守本離末則民富。

源自: 四部叢刊/初編/史部/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宋 司馬光 撰 景上海涵芬樓藏宋刊本 )
是歳有劉曉者上疏論選,以為今選曹以檢勘為公道,書判為得人。殊不知考其德行才能,况書判借人者衆矣,又禮部取士專用文章為甲乙。故天下之士皆捨德行而趨文藝。有朝登甲科而夕陷刑辟者,雖日誦萬言何闗理體。文成七歩未足化人。况盡心卉木之間,極筆煙霞之際,以斯成俗,豈非大謬!夫人之慕名如水趨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陛下若取士以德行爲先,文藝為末,則多士雷奔四方風動矣。

源自: 《四部丛刊》/初編/子部/鹽鐵論/卷第一(漢 桓寬 撰 景長沙葉氏觀古堂藏明刊本 )
文學曰:“古者貴以德而賤用兵。孔子曰:逺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旣來之則安之。今廢道德而任兵革,興師而伐之,屯戍而備之,暴兵露師以支乆長,轉輸糧食無巳,使邉境之士饑寒於外,百姓勞苦於内,立鹽鐡始張利官以給之,非長策也。故以罷之爲便也。”
源自: 《四部丛刊》:/初編/子部/鹽鐵論/卷第一(漢 桓寬 撰 景長沙葉氏觀古堂藏明刊本)
文學曰:“孔子曰: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畜,仁義以風之廣德,行以懷之。是以近者親附,而遠者悅服,故善克者不戰,善戰者不師,善師者不陣,修之於廟堂,而折衝還師。王者行仁政無敵於天下,惡用費哉!”
源自: 《四部丛刊》/初編/子部/鹽鐵論/卷第一(漢 桓寬 撰 景長沙葉氏觀古堂藏明刊本)
今郡國有鹽鐡酒榷均輸,與民争利。散敦厚之樸,成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趨末者衆;夫文繁則質衰,末盛則本虧;末修則民淫,本修則民慤;民慤則財用足,民侈則饑寒生,願罷鹽鐡酒榷均輸,所以進本退末廣利農業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