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询典 引经据典来寻找时事灵感

源自:

       《清波杂志》是宋人周煇笔记中较为著名的一种,书中记载了宋代的一些名人轶事;保留了不少宋人的佚文、佚诗和佚词;记载了当时的一些典章制度、风俗、物产等。书中所载,有的可与他书互相印证或互校异同,而其中为他书所未载的,又可拾遗补阙,故常为学者所称引,是研究宋代历史、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周煇一生,经历了靖康丧乱,国土沦丧之痛,时时在字里行间有所流露。在他随使节到金,经过汴都时,顾瞻宗庙宫室,不禁有黍离之叹。但他相信,“以中原复中原,规恢洪业,信自有时节”。他把金主完颜亮的侵宋比作辽世宗的侵周,二人皆被部下所杀的下场皆是“干纪妄动”之报。书中还详细地记下了宋将李宝和金兵海道作战大获全胜的战况。

源自:

       南宋人笔记,南宋岳珂撰,十五卷。该书记载宋代典章制度,并考证前代掌故沿革,参证旧典之异同。书名“愧郯”,是取《左传》中郯子来朝,孔子问官之典故,即通知掌故,有愧古人之意。
       书中所记内容都是宋朝自建立起至宁宗时的史实,阐发先贤和朝廷所制定的典章制度。该书考证内容十分广博,涉及职官、舆服、礼仪、宗室、科举等制度,此外还保存了地理、宗教、经济、儒学、科技等方面的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此书征引的文献亦相当丰富,除前代正史、杂史和笔记外,还有宋代官修史书和官方认可的私修史书以及大量私人撰述,有些文献今已散佚,《愧郯录》所记的内容则保存了这些文献的局部面貌。


       岳珂(公元1183~公元1243) ,南宋文学家。字肃之,号亦斋,晚号倦翁。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宋宁宗时,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有惠政。自此家居嘉兴,住宅在金佗坊。嘉泰末为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历光禄丞、司农寺主簿、军器监丞、司农寺丞。嘉定十年(公元1217),出知嘉兴。十二年,为承议郎、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十四年,除军器监、淮东总领。宝庆三年(公元1227),为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

源自:

          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120卷。明末清初顾炎武。顾炎武自崇祯十二年(1639)后,即开始搜集史籍、实录 、方志及奏疏、文集中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并对其中所载山川要塞、风土民情作实地考察,以正得失。约于康熙初年编定成书,后又不断增改,终未定稿。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次叙南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除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作者十分重视研究各地兵要地理,深感兵防之重要,所以书中对全国各地的形势、险要、卫所、城堡、关寨、岛礁、烽堠、民兵、巡司、马政、草场、兵力配备、粮草供应、屯田以及有关农民起义和其他社会动乱等方面资料,无不详细摘录。所以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此书为“政治地理学”,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顾炎武生活的年代是明末乱世,目击时世艰难,又亲身经历倭寇之患、建州女真的内侵、风灾水害虫灾的交替侵袭,饥民的暴动和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崇祯十一年,清兵攻下畿辅城,北京因此戒严了。第二年,顾炎武参加科举考试再一次失败。此后,他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而是深深感到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就不能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于是发愤读书,着手进行《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写作。为了写作此书,顾炎武通读二十一史和天下郡国地方志、名人文集、奏章文册之类数万卷,单就查阅的地方志书就有许多部。他还往来南北做实际调查,曲折行程二、三万里。他的这种面对现实研究当代史地,解决国计民生问题的精神和学风是难能可贵的。作者编订这些资料后,希望后人能在此基础上斟酌去舍,“续而传之”。在他晚年时,他又将此书一分为二: “一为舆地之记,一为利病之书”,前者即《肇域志》,后者为《天下郡国利病书》。
原稿为清代藏书家黄丕烈收藏,分34册,其中佚失第14册。现通行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

源自:

        《酌中志》记述晚明宫闱之事的著作,共二十四卷,但每卷均为相对独立的短篇。明代宦宫刘若愚著。作者从十岁入宫,在宫禁中生活了几十年,得以能够长期看到宫廷内幕;另外,刘若愚写这部书的目的为的是替自己申冤,所以能够按照自己心意自由取材,而全没有“御用文人”奉命之作的种种条条框框;加之作者本人又是个太监,着眼点自然会与一般文士不同;因此,《酌中志》一书就自然而然地给后人留下了一般著作中看不到的有关晚明时期皇帝、后妃、宫女、太监宫中生活和统治阶级之间各种矛盾斗争的历史资料,颇多参考价值。
           刘若愚,自称原名刘时敏,生于明代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南直定远人。其家世袭延庆卫指挥佥事,父亲应祺官至辽阳协镇副总兵。刘若愚十六岁时,因感异梦而自施宫刑,万历二十九年,被选入皇宮,隶属司礼太监陈矩名下。天启初年,宦官魏忠贤擅权专政,魏之心腹太监李永贞任司礼监秉笔,因为刘若愚擅长书法且博学多才,便派其在内直房经管文书。与此同时,魏、李又多阴谋诡计,故对刘若愚颇多猜忌。刘目击魏李所为而又无可奈何,遂自改名为“若愚”,借苦心二字以自警。崇祯二年,魏忠贤阉党事败,若愚被群臣纠弹谪充孝陵净军。

         后来,查实高攀龙等七人被诬致死一案,乃系李永贞索取苏杭制造李实空白印纸架词虚构,李永贞被斩决,刘若愚被处斩监候。若愚因受诬告而蒙冤狱中,有苦难申,而真正的魏党司礼太监王体乾、涂文辅等则黄金买命而逍遥法外。在幽囚的悲愤不平中,刘若愚乃效太史公司马迁之榜样,发愤著书,呕心沥血,详细记述了自己在宫中数十年的见闻,并进行说理申冤以自明,终于由崇祯二年至崇祯十四年陆续写成这部颇具特色的明代杂史——《酌中志》。之后,刘若愚果然得释免,从此重见天日。

        《酌 中志》全书由二十四个各自独立的短篇构成,每篇一卷,共计二十四卷。内容包括:《忧危竑议前纪》、《续忧危竑议后纪》、《恭纪先帝诞生》、《恭纪今上瑞征》、《三朝典礼之臣纪略》、《大审平反纪略》、《先监遗事纪略》、《两朝椒难纪略》、《正监蒙难纪略》、《逆贤擅政纪略》、《外来线索纪略》、《合家经营纪略》、《本章经手次第纪略》、《客魏始末纪略》、《逆贤忌翼纪略》、《内臣职掌纪略》、《大内规制纪略》、《内板经书纪略》、《内臣佩服纪略》、《饮食好尚纪略》、《辽左弃地》、《见闻琐事杂记》、《累臣自叙略节》、《黑头爰立纪略》等,另外,在正文之前,还附有一篇《自序》。

         该书在清代乾隆年间曾被禁过,原因是作者在《辽左弃地》等某些涉及辽事的篇目中称女真人为“虏”,称清太祖努尔哈赤为“奴酋”,恰恰触犯清朝统治者的忌讳。

源自:

       明代中后期私修国史成风,《名山藏》一书属于其中佼佼者,在明代史学发展过程中有重要意义。该书是记明嘉靖以前历代遗事的纪传体史书。为明代何乔远撰。何乔远字穉孝,号匪莪,福建晋江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崇祯年间累官至南京工部右侍郎。

        全书三十七记,分类叙述各类人物,其中《典谟记》和《坤则记》专载明世宗朱厚熜以前的帝和后;《开圣》、《继统》、《分藩》、《勋封》诸记分述明太祖朱元璋祖先和明史上的特殊人物;《天因记》和《天敺记》记述与朱元璋统一和建立明朝有关的人物;《舆地记》记述以北京和南京为中心的各地人物,未全;《王享记》记民族和外国,是了解明代中外关系和舆内民族关系的史料。自司马迁撰《史记》以来,很少有把商人收入列传,《名山藏》的《方技记》和《货殖记》实际是科学技术家和商人列传,反映了明代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发展情况,颇有史料价值。其他有《典礼记》和《乐舞记》,但未刻。书中还用很多篇幅专门记述刑法、河漕、漕运、钱法、兵制、马政、茶马、盐法、臣林、关柝、儒林、文苑、俘贤、宦者、列女、高道、本士、本行、艺妙、方外等列传。该书撰成时《明史》尚未问世,故对了解和研究明史有较高的参考和利用价值。书中援据虽有舛错,然无史局书显而不书微之弊。有崇祯十三年(1640)刻本,分为一百零六卷。

 

源自:

          清代吴荣光著。专门记载清代典章制度。全书二十四卷,分为典制、技术、风教、学校、贡举、戎政、仕进、制度、祀典、宾礼、婚礼、祭礼、律例十四类。概括了《大清会典》、《清通典》、《刑部律例》、《学校全书》等,颇为简明。
          如果不清楚中国曾经是怎么一个国体,礼仪之邦,看看此书必定会有所收获。下面只列出目录,可以大致有个印象。


卷一 典制門
朝賀:皇帝三大節表賀儀式
○京官朝賀
○直省官朝賀
○皇太后三大節表賀儀式
迎詔
朔望行香
受朔
迎春:附土牛芒神式
耕耤
救護日月

卷二 政術門
戸籍:查戸口○辨籍貫○編保甲○防盜賊○禁流丐農務勸耕種○墾荒地○修隄防○田禁穀禁○捕蝗伐蛟
津梁:修橋道○設渡船浮橋○救生船○救生樁
倉儲:常平倉裕備倉○社倉義倉
荒政:救災○報災○發賑○減糶○借給糧種○蠲賦○緩徵○通商○勸輸○興工代賑○安集流亡
惠卹:賑貧生○全節孝○贍耆民○卹兵丁○養老疾○育嬰兒○禁溺女○矜獄囚○資遣犯○瘞枯骨

卷三 風教門
宣講:聖諭
鄕飲酒禮:儀注○行禮人數○服色○坐次幷圖○作樂○歌詩
旌表事例:節婦貞女建坊例○殉難官民建坊例○名宦鄕賢崇祀例○樂善好施建坊例○累世同居建坊例○百年耆夀及五世同堂親見七八代建坊給扁例○一產三男給米布例

卷四 學校門
訓士條教
整飭士習:附生員命名禁例
釐正文體:附應試程式鄕會試犯貼例磨勘例
頒發書籍:書院附義學社學

卷五 貢舉門
鄕試燕(宴):附新舉人賞賚及會試盤費
會試燕:附新進士賞賚
恩榮燕
會武燕
釋褐禮
重赴鹿鳴燕
重赴瓊林燕
博學鴻詞
保舉經學
召試
欽賜舉人
欽賜進士
世襲博士
孝廉方正
山林隱逸

卷六 戎政門
講武
巡閱
軍令
敘功給賞:破陣○攻城○奪舟○招降

卷七 仕進門
出身:吏部文選○兵部武選
官階:文官品級○武官品級○女官封階○武官封階○命婦封號
封典
世爵
贈廕
恩廕
更名復姓
出繼歸宗
告終養
告假

卷八 制度門
冠服:冠制○服制○民公侯伯子男冠服○品官冠服○士民冠服○民公侯伯子男夫人冠服○命婦冠服○賞翎○品官生監常用
頂戴:○冠服禁例
儀衞:京官儀制○直省文官儀衞○武官儀衞○命婦儀衞○器用禁例
軍裝盔制:○甲制○撒袋○佩刀○纛制
房屋:權量權○量制○尺制幷圖

卷九 祀典門一
社稷壇
先農壇
神祇壇:常祀○雩祀○祈祀○報祀以上直省通祀之儀
風神雷神專祠
嶽鎮海瀆神祠:祭所○遣官祭告○所在專祭
名山大川神祠
龍神祠
先蠶廟以上直省專祀之儀
火神廟
城隍廟
厲祭以上直省通祀之儀

卷十 祀典門二
先師廟:廟制位次○太學遣官釋奠儀○祭器○祭品○樂器○樂章○佾舞○祝辭○直省釋奠儀○樂章○祝辭○太學釋菜儀○太學上香儀○直省釋菜上香儀○直省文廟祔祀忠義孝弟節孝名宦鄕賢各祠

卷十一 祀典門三
關帝廟 :京師祭儀○直省祭儀
文昌祠:京師祭儀○直省祭儀以上京師直省通祀之儀
禦災捍患諸神祠
歷代帝王陵寢:祭所○遣官祭告○所在專祭
名臣忠節諸專祠
賢良祠
昭忠祠以上直省專祀之儀

卷十二 賓禮門
京官相見禮:敵體官相見○在京屬官見長官○京府屬官見長官
外官相見禮:敵體官相見○司道以下官見河道總督等官○文屬見長官○武屬見長官○文武官相見○滿漢官相見
行文公式
師弟子相見禮:國學師弟子相見○直省儒學師弟子相見○受業弟子見師長
賓友相見禮
卑幼見尊長禮

卷十三 昏禮門
品官昏:議昏○納采○納幣○請期○親迎○婦見舅姑○婦盥饋舅姑饗婦○廟見○壻見婦父母
庶士昏
庶人昏

卷十四 祭禮門
品官家祭:廟制祭期○廟制圖四○致齋具牲饌○祭器圖七○祭儀○餕○焚黄祭告○時節薦新○朔望獻茶
庶士寢薦:附寢薦圖
庶人寢薦
祭禮通論

卷十五 喪禮門一
喪服制度:斬衰○齊衰杖期不杖期○齊衰五月三月○大功○小功○緦麻
服制圖:喪服總圖○本宗九族五服正服之圖○妻爲夫族服圖○妾爲家長族服之圖○出嫁女爲本宗降服之圖○外親服圖○妻親服圖○三父八母服圖○爲人後者爲本生親屬降服之圖
服制沿革:斬衰三年○齊衰杖期○濟衰不杖期○齊衰五月○齊衰三月○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緦麻三月

卷十六 喪禮門二
品官喪一初終○襲○小斂○大斂○成服○給假持服○丁憂事例○朝夕奠○初祭大祭○親賓弔奠賻○親臨賜奠○賜卹諡致奠○諡法○賜卹事例○扶喪○給驛事例○扶櫬路費○聞喪奔喪

卷十七 喪禮門三
品官喪二:治葬具附墓誌銘式○開兆祀土神○遷柩朝祖○祖奠○遣奠發引○窆○祀土神題主○反哭虞○卒哭祔○小祥○大祥○禫○忌日奠○拜掃○附改葬儀

卷十八 喪禮門四
庶士喪:初終襲斂○成服朝夕奠及祭弔○扶喪奔喪○期服治喪及守制例○啓殯至葬○反哭至祔○祥禫○忌日奠○拜掃
庶人喪:初終襲斂○成服朝夕奠及祭弔○啓殯至葬○反哭至祔○祥禫○忌日奠○拜掃
卷十九 喪禮門五
喪禮通論:論弔喪○論謝孝○論回煞避殃○論治喪○論葬地及下葬時日○論族葬○論停喪不葬○論遷葬○論火葬○論招魂葬○論誌墓文○論畫像○論祀土神○論墓祭○論忌日

卷二十 律例門一
名例律
吏律職制○公式
戸律一:戸役○田宅

卷二十一 律例門二
戸律二:婚姻○倉庫○課程○錢債○巿廛
禮律:祭祀○儀制

卷二十二 律例門三
兵律:宮衞○軍政○關津○廏牧
刑律一:賊盜

卷二十三 律例門四
刑律二:人命○鬭毆○罵詈

卷二十四 律例門五
刑律三:訴訟○受贓○詐僞○犯姦○雜犯○捕亡○斷獄工律營造○河防

源自:

        《普济方》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书籍,它载方竞达61739首,一百六十八卷。明·朱橚(周定王)、滕硕、刘醇等编。刊于1406年。系明初编修的一部大型医学方书。书中广泛辑集明以前的医籍和其他有关著作分类整理而成。原书今仅存残本,清初编《四库全书》时将本书改编四百二十六卷。

       《普济方》是由明太祖第五子周定王主持,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人执笔汇编而成,刊于1406年,初刻本已散佚。几百年来除少数藏书家藏有一些残卷,如永乐刻本存19卷,明抄本存35卷等外,惟《四库全书》收有全文,再编为426卷。

         全书有图239幅。内容包括总论、脏腑身形、伤寒杂病、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等。书中记载了许多疾病的治法,如汤药、按摩、针灸等。《普济方》是一本十分实用的方书。它在所列的每一病证之下,列了一些方子,学者或者医生只要依病查方,再在各个方子之间选择一下就可以了。而这本书也是十分宝贵的医学文献资料。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所收《普济方》大致分为12部分:
卷1~5为方脉,
卷6~12为运气,
卷13~43为脏腑,
卷44~86为五官,
卷87~250为内科杂病,
卷251~267为杂治,
卷268~272为杂录和符禁,
卷271~315为外伤科,
卷316~357为妇科,
卷358~408为儿科,
卷409~424为针灸,
卷425~426为本草。

编次条理清晰,内容十分丰富。自古经方,本书最为完备。资料除取之历代方书外,还兼收史传、杂说、道藏、佛典中的有关内容。

         该书集明朝以前方书之大成。在编撰形式上采取每论下即有疾病的论述,又有相应的方剂和治法,达到了“是书于一证之下,备列诸方,使学者依类推求,于异同出入之间,得以窥见古人之用意,因而折衷参伍,不至为成法所拘”的目的。更难得可贵的是,《普济方》搜罗广泛,保存了明朝以前的大量医学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如李时珍在编著《本草纲目》时虽然浏览文献达八百余种,但不少失传医籍他无法看到,幸得《普济方》中摘引,《本草纲目》中所附药方源于《普济方》中的比例相当大。

       《普济方》,公元1406年定稿出书,由于出版的数量比较少,而该书又比较实用,所以不少人辗转传抄。物以稀为贵,《普济方》一书在当时十分珍贵。后来经过一些年代,《普济方》原来的刻本已经散失。我们如今看到的《普济方》就是在《四库全书》中所载的。

源自:

        郑和七下西洋,前后29年,可惜原始的航海纪录早已遗失,幸好前后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费信、巩珍三人都将见闻纪录著书,他们各自著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便成为研究郑和以及明代中外交通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以《瀛涯胜览》对于15世纪初南洋各国和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国王、民俗、物产等纪载详细,被各国学者公认为三书中最重要的一部书
 

《瀛涯胜览》的纪述比《明史》中相关的纪述详细。
        《瀛涯胜览》被公认为研究郑和的最重要的原始文献之一。该书为明·马欢著,成书于景泰二年(1451年)。马欢字宗道、汝钦,号会稽山樵,浙江会稽(今绍兴)回族人;明代通事(翻译官),通阿拉伯语,曾随郑和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永乐十九年(1421年)和宣德六年(1431年)三次下西洋。马欢将郑和下西洋时亲身经历的二十国的航路、海潮、地理、国王、政治、风土、人文、语言、文字、气候、物产、工艺、交易、货币和野生动植物等状况纪录下来,从永乐十四年(1416年)开始著书《瀛涯胜览》,经过35年修改和整理在景泰二年定稿。
        马欢通晓阿拉伯语,任通事(翻译官),曾随三宝太监郑和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永乐十九年(1421年)和宣德六年(1431年)三次下西洋。马欢将下西洋时亲身经历的二十国的航路、气候、物产、工艺、交易、货币和土产动植物等状况纪录下来,从永乐十四年(1416年)开始著书《瀛涯胜览》,经过35年修改和整理在景泰2年完成。

 

源自: 《四部备要》·史部

正史二十四史中唯独唐朝正史--《唐书》有两个版本。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旧唐书》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就是那个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的那位)命张昭远、贾纬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书成[1],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唐书》,《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欧阳修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严厉地批评《旧唐书》颇多。基本上,《旧唐书》只是抄录现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国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后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无《实录》存下,则杂采各家传闻和《唐年补录》和《唐末三朝闻见录》诸书。
     《旧唐书》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价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载,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简洁有力,颇受后世重视,如《郭子仪传》,“首尾整洁,无一酿词,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于文学也”。《贾耽传》里收录的《陇右山南图》和《海内华夷图》等,是中国地理上极为珍贵的资料。《旧唐书》里更记录了大量的中国少数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迹,以及突厥、回纥、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历史。原书名就叫《唐书》,直到北宋时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

        宋仁宗认为《旧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庆历四年(1044年)下诏重修。至和元年(1054年)七月,仁宗催促“速上所修《唐书》”。前后参预其事的有宋敏求、范镇、欧阳修、宋祁、吕夏卿、梅尧臣,《新唐书》所依据的唐人文献及唐史著作均审慎选择,删除当中的谶纬怪诞内容,裁减旧史本纪十分之七。《新唐书》对〈志〉十分重视,新增《仪卫志》、《选举志》和《兵志》,《兵志》附以马政,原有的《天文志》和《历志》篇幅超过《旧唐书》三倍,新志载有文武百官的俸禄制度,为旧志所无。又有屯田、边镇、和籴等,皆旧志所无。《新唐书》也恢复立〈表〉,立了《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吕夏卿负责编写。

        《新唐书》一共修了十七年,庆历四年,工部尚书宋祁主持修纂〈列传〉,至和元年(1054年),由欧阳修接续编修〈本纪〉、〈志〉、〈表〉。嘉祐五年(1060年)六月,全书告成。两人在七年内竟没见过面。草稿初成,呈宋仁宗审阅。仁宗看后,发现这部史书出于二人之手,体例与文采均不尽相同,于是令欧阳修删改修饰为一体。欧阳修此时却拒不修改,他说:“宋公于我为前辈,且人所见不同,岂可悉如已意?”最后仅校阅过一遍,一无所易。
      欧阳修与宋祁皆有排佛的倾向,故《新唐书》不见玄奘、一行等佛门之事迹,无以反映盛唐时期的佛教史实。
       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书》并不能取代《旧唐书》。
        总体讲,《旧唐书》的编纂比较真实客观,可以作为第一手资料使用,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新唐书》的文学价值可能要高一些,但是删减资料比较严重,评议的很多,标准也不一样,两者相互参阅比较好。

源自:
书20卷,北宋司马光撰,是《资治通鉴》的姊妹篇。包括《稽古录》、《历年图》、《国朝百官公卿表大事记》三部分,书中于远古事但述梗概,至周共和元年(前 841)始为编年,每年略举大事。《稽古录》实为记述自上古至宋英宗朝历史大事的一部简明历史读本。

北宋司马光撰《通鉴》及考异、目录,卷帙繁重。遂又著与《通鉴》相同年代的《历年图》,著《百官公卿表大事记》以相衔接。又纂述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4年)上溯至伏羲之事,三编相联,总为此书。取《尚书》“曰若稽古”之语为书名。
元祐元年(1086年)呈进。其初但述梗概,至周共和元年(前841年)始为编年,迄北宋英宗治平之末。但叙历代重要史迹,只记其大体。所附评论,于关乎国家治乱兴亡者则反复剖析。

历代对此书评价都很高。朱熹对这部书很看重,说“小儿读六经了毕,即令接续读去亦好。”。《四库全书》“提要”对这部书也评价甚高:“朱子甚重其书,尝曰“可备讲筵,续六经读之。”虽推之未免太过。然观其诸论于历代兴衰治乱之故,反覆开陈,靡不洞中得失,其言诚不悖于六经。《通鉴》文繁,猝不易究,是编言简而义该,洵读史者之圭臬也。”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