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询典 引经据典来寻找时事灵感

源自:
清史稿

是由中华民国初年特设的清史馆编修的,编写的体例大致取法《明史》,以馆长赵尔巽任主编,缪荃孙、柯劭忞等为总纂,另设纂修、协修、提调、校勘等职。参加编写工作的先后有一百多人。《清史稿》于1914年开始编纂,1920年编成初稿,1926年修订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历时十四年。这样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应详审修正,以冀减少疵颣”但“以时事之艰虞,学说之庞杂”,尤其因主编赵尔巽“年齿之迟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铠经办发刊和校刻事宜。于1928年刊印,1929年发行。《清史稿》汇集了比较丰富的清史资料。清朝灭亡不久,清廷档案、私家著述和文化典籍保存得比较完整,这就为编写《清史稿》提供了充实的原始资料。《清史稿》成书时,国民党的北伐军即将入北京,仓猝付印,未能对全书统一修改和认真校勘,错误遗漏颇多。赵尔巽在《发刊缀言》中指出,本书是“作为史稿披露”的“急就之章”,“并非视为成书”。尽管如此《清史稿》依旧不失为研究清史的重要史料文献之一。


================【结束】============

源自:

《明实录》是有明一代最系统、最基本的史料,系明代历朝官修之编年体史料长编。自明
太祖至明熹宗共十五朝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其中建文朝附入《太祖实录》,
景泰朝附入《英宗实录》。明制:新皇帝即位,即诏修前代实录。一朝史事,无
不收入,为研究明史之基本史籍。实录修成,誊录正副二本进呈。正本藏内府,
嘉靖后贮于皇史宬,副本藏内阁,原稿焚之,以禁外传。
《明实录》分为《太祖实录》、《太宗实录》、《仁宗实录》、《宣宗实录》
、《英宗实录》、《宪宗实录》、《孝宗实录》、《武宗实录》、《世宗实录》
、《穆宗实录》、《神宗实录》、《光宗实录》、《熹宗实录》共十三朝实录。
明朝每修完一代皇帝实录,都进行妥善保管,尤其是明神宗以后,实录与宝训(宝
训与实录同时修,并同时进呈皇帝)修完后,即誊写四份,实录与宝训正本藏皇史
宬,副本藏内阁,大本藏乾清宫,另有小型本以供御览。这样,就有正副大小四
种本子同时并存,但其内容完全一样,不得有任何错漏。
万历中,大学士申时行命诸学士校雠,始转相抄录,各种传抄本才得流传,
其间也出现了卷帙有出入、内容有详略,以及脱落、错简等舛误。今海内外留下
的各种传抄本约有十余部。
明代史料论原始自然首推明代档案,它是明朝中央及地方政权在行使统治职
能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类别的文件。
李自成进京后,四种实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破,但一直到乾隆年间,正副
大小四种实录绝大部分都完好无损。清初为修明史,遂将正副大小四本俱移藏明
史馆,为便于检阅,明史馆就综合四种本子的明实录重新抄录一本,力求完善,
以供修史之用。
乾隆年间,明史修成。由于实行文字狱,《明实录》则变成了禁书,民间的
传抄本多收缴焚毁,而史馆的正副大小本,以书册宽大,需挪出以置其他档册。
同时因钦定明史己成,而实录也是残缺不全,遂从满人大学士三宝之请,于乾隆
四十八年(1783)三月,将库存明实录及皇帝宝训,共4757本,移出史馆,一并
焚毁。此后,就只有明史馆传钞的那部实录为最善之本了。而随着岁月的流逝,
这部实录亦日渐残破。民国年间,实录藏于国立北平图书馆中,称为红格钞本。


===================【结束】============
源自:
《海国图志》是清代中期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书名中“海国”的涵义是海外之国。著者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它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不足九万字的《四洲志》为基础,将当时搜集到的其他文献书刊资料和魏源自撰的很多篇论文进行扩编,初刻于道光二十二年,为五十卷。道光二十七年增补刊刻为六十卷。随后,又辑录徐继畲在道光二十八年所成的《瀛环志略》及其他资料,补成一百卷,于咸丰二年刊行于世。

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在中国古代,受认识自然水平的限制,人们想象在中国的四周是大海环绕,误认为中国位于中心,其他的国家都在海外。这种观念在古代中国人的头脑中早已根深蒂固,直到明朝末年,外国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了世界地图,中国人才知道中国不过处于世界的一隅而非世界的中心。当时,即便认可了利玛窦世界地图的人,也对偏于全图一隅的画法心理上不能认同,利玛窦因而也不得不改绘他的世界地图,将中国置于地图的中央。魏源虽然了解世界各国的分布,但在他的意识里,世界仍然是以中国为中心的。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海国”这一概念,其实他已经清楚许多国家在陆地上与中国是连在一起的,只好又把“海国”分为“海岸之国”与“海岛之国”,将在地域上与中国相连的国家称为海岸之国,将真正的“海外之国”称之为海岛之国。也就是说,世界各国,不是“海岸之国”就是“海岛之国”,惟有中国例外,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可见,作为新思想倡导者的魏源,虽然对中国以外的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没有摆脱中国中心观念的影响。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由于战事的失利,魏源悲愤填膺,爱国心切,于1841年3月,愤然弃笔从戎,投入两江总督、抵抗派将领裕谦幕府,到定海前线参谋战事。于1842年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作者为什么要编撰此书呢?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的序中,讲得非常清楚:“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1847-1848年,魏源又将《海国图志》增补为60卷本,刊于扬州;到1852年又扩充为百卷本。全书已达500卷之多。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国人自己编写的有关世界各国情况介绍的巨著。《海国图志》百卷本,除了以《四洲志》为基础外,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14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种,另外,还有各种奏折十多件和一些亲自了解的材料。应当注意的是,其史料来源还有外国人的著述。

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前书。所以有人誉《海国图志》为国人谈世界史地之“开山”。


================【结束】==============
源自:
古代养生专著,为明代 高濂所撰,据说他幼时患眼疾等疾病,因多方搜寻奇药秘方,终得以康复,遂博览群书,记录在案,汇成此书。刊于公元1591年。二十卷。全书分为《清修妙论笺》、《四时调摄笺》、《却病延年笺》、《起居安乐笺》、《饮馔服食笺》、《灵秘丹药笺》、《燕闲清赏笺》、《尘外遐举笺》等八笺,讲述了通过修身养生来预防疾病、达到长寿的方法。其中"饮馔服食笺"自卷十一至卷十三,收录了3253种饮食和药方及15种专论。此外,该书中的卷十一至卷十三和卷十二中的"野蔌类九十六种"一章还曾分别以《饮馔服食笺》和《野蔌品》为名单独出版。本书是一部内容广博又切实用的养生专著,也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主要文献之一。
源自:
---------------【开始】---------------

中国明代书法、绘画理论著作。董其昌著。是明末清初画家杨补辑录董其昌未收入《容台集》的零篇散帙而成书 。卷一包括论用笔 、评法书、跋自书、评古帖等节;卷二包括画诀、画源、题自画、评古画等节。该书论书主张巧用笔墨,强调结字,临帖重在领会其精神,提倡“以意背临”;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提倡文人画,贬抑“行家画”。对于绘画的发展,推崇自唐而宋由“工”变“ 畅 ”,批评由宋入元某些画家的由“畅”而“佻”。主张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生 、秀、真为艺术境界之极诣。
《画禅室随笔》共分十五门:论用笔、评书法、跋自书、评古帖、画诀、画源、题自画、评旧画、评诗、评文、纪事、纪游、杂言、楚中随笔、禅说。其言书画之旨,皆深造微妙,其要领归纳为“运笔”和“用墨”。各论之中,融会长期实践经验之所得,其以书迹神妙于法度之中,而法者流通于书迹之外。


===============【结束】=============
源自:
------------------【开始】--------------
明·文震亨撰。震亨字启美,长洲人(一说江苏苏州人)。徵明之曾孙。崇祯中官武英殿中书舍人,以善琴供奉。他作为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的曾孙,天启间选为贡生,任中书舍人,书画咸有家风。平时游园、咏园、画园,也在居家自造园林。
《长物志》一书完成于崇祯七年,全书十二卷,直接有关园艺的有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五志,另外七志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香茗亦与园林有间接的关系。相比于《园冶》,《长物志》更多地注重于对园林的玩赏,与《园冶》更多地注重于园林的技术性问题正可互为补充。此外,《园冶》因为是立足于江南的造园实践,而江南花卉繁茂,水源充沛,所以计成对此措意不多;《长物志》则主要是针对北方的造园实践,而北方草木珍稀,水源犹缺,所以,文震亨对此的重视尤见匠心。 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
其曰长物,盖取《世说》中王恭语也。 长物,本乃身外之物,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则凡闲适玩好之事,自古就有雅俗之分,长物者,文公谓之“入品”,实乃雅人之致。凡闲适玩好之事,纤悉毕具,大致远以赵希鹄《洞天清录》为渊源,近以屠隆《考盘馀事》为参佐。明季山人墨客,多以是相夸,所谓清供者是也。然矫言雅尚,反增俗态者有焉。惟震亨世以书画擅名,耳濡目染,与众本殊,故所言收藏赏鉴诸法,亦具有条理。所谓王谢家儿,虽复不端正者,亦奕奕有一种风气欤。且震亨捐生殉国,节概炳然,其所手编,当以人重,尤不可使之泯没。故特录存之,备杂家之一种焉。

卷一 室庐、
卷二 花木、
卷三 水石、
卷四 禽鱼、
卷五 书画、
卷六 几榻、
卷七 器具、
卷八 衣饰、
卷九 舟车、
卷十 位置、
卷十一 蔬果、
卷十二 香茗、

=================【结束】==============
源自:
此书为南宋著名史学家王明清的一部史料性质笔记著作。其父善治史,明清承修父业,亦以史才冠有宋,史笔精湛,态度严谨,所撰《挥麈录》为其三十余年心力所灌就,凡分四帙,为前录、后录及余话,共二十卷。多记两宋之际的史实掌故,兼及诗文碑铭,涉及到当时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领域。本书存当代史事旧闻,主要记载了宋代朝野各方面的情况,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展卷之下,古意盎然,令人不忍释卷,无论在文献学史上,还是印刷史上都是极富盛名的佳作。
作者不仅能够继承北宋传统笔记的编修体例及其记事特色,而且还能凭借博闻强识的自身优势,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采取存录基本文献史料、注重汇聚当时诸多人物及事件的记事方法,主要用来补足处在南北宋之交时的史料史实不足。因内含丰富的当代文献史料,多是作者亲历的当代史事,其资料来源大多得自当时的文献以及亲友的口述,加之作者选择和笔录的态度比较严谨,因此它在问世后就得到了一些著名学者的称道,被官私历史著作屡加征引,是宋代史料笔记的上乘之作。
《四部丛刊》本所收为影印汲古阁宋钞本。明汲古阁精刻本,版刻精良,品相极佳,字口清晰自然,印工上乘。
源自:
================【开始】=============

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我国最早的起居注是汉朝汉武帝时的《禁中起居注》,实际在皇帝日常活动的流水帐。起居注多为中国宫廷内部自行编撰,并未设有专职与专人来负责编撰。 直到晋朝时,开始设立起居令、起居郎、起居舍人等官员来编写起居注,其后一直到清朝,各朝代都曾有起居注的撰写。
起居注是历代王朝修实录和正史的重要依据,因其是皇帝言行的原始记录,较实录更有原始真实可信度。实录较起居注为扼要,起居注较实录为详备,二者各有所长,互有参阅意义。然实录为求简之故,难免笔削失当,简而不精。起居注还记录当朝政务活动、财政经济、政治制度、国典朝章、官吏任免、军事活动、重大事件、民族关系等等,记事不厌其详。前朝正史修成,起居注、实录便往往被付之一炬,不留片字。所以清朝以前的起居注,大部份均已不存,唯一较完整保存的是唐朝初年,由温大雅撰写的《大唐创业起居注》。
明太祖起初,设起居注官,自其后更易多主,未予恢复。至神宗万历三年,大学士张居正据翰林院编修张位奏请,议定复设记注之职。令日讲官日轮一员记注起居,兼录圣谕诏敕册文等项及内阁题稿,其朝庭政事,见於诸司章奏者,另选年深学优史官六员,专管编篡,事分六曹,人管一部。每值常朝午朝,均由值日讲官及史官侍班,记注言动。恢复记注虽在万历三年,其二年以前上迄神宗践阼,起居事迹,仍悉数追录,用意良周。张居正死后,此制度未废,记注相承沿袭直至明末。惜存者仅万历一朝,即便如此,张居正之功德也无人可及。
清代沿袭明代旧制,历朝均有详尽起居注记载,且基本都完整地幸存下来了。这不能不说是历史文献之大幸。亦如清宫旧档,清代起居注均深藏大内高墙之内,除帝王和少数史官偶有翻阅外,外人绝无阅览的机会。民国后及至现代,清帝起居注又分藏于两岸保管。

===============【结束】==================


========================================
源自:
=================【开始】==============
明代陆容的代表作,共十五卷。 本书是关于明代朝野掌故的史料笔记,多有可与正史相参证并补史文之阙者。 书中还有众多的有关作者故里太仓的人事、方言和风俗的记载和考辨。还可以读到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记载、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以及明代浙江的银课数量、盐运情况等。
对明代朝野故实叙述颇详,而且较少抄袭旧文,论史事、叙掌故、谈韵书、说文字, 书中记载皆大多为自己的见解,被他同时代的王鏊称为明朝记事书第一。其中所记的明代典制、故事,多为《明史》所未详,卷四如谈将军之名号,其中有亲王子孙应授官职之名,各边挂印总兵官之名号等非熟悉官制者不能言;卷五记洪武、永乐、成化三朝京营之致,卷九记成化以前巡抚、总督设置均可以补正史职官制之阙。书中最为宝贵的还记载了许多明中叶手工业生产和民情风俗等方面材料,如卷十四记勘察五金矿苗和提炼银、铜的方法以及刘田之制青花瓷,龙泉制烧瓷的原料韶粉的情况,卷十三记衢州造纸的方法,皆具体而细致。卷七记“掉包儿”、“拿殃儿”俗语的来历:“京师有妇女嫁外地为妻妾者,初看时以美者出拜。及临娶,以丑老换之,名为‘掉包儿‘。有过门信宿,盗其所有者逃去,名曰‘拿殃儿’”。又记吴中风俗中的忌讳:船家忌讳“住”和“翻”,因而称“箸”为“筷子”,称“帆布”为“抹布”;民间忌讳“离”,因而称“梨子”为“圆果”;忌讳“散”,因而称“伞”为“竖笠”;忌讳说“恼躁”,因而称“谢灶”为“谢欢喜”,对研究明俗,词语的变迁皆有一定的价值。
明代为野史笔记的繁盛时期,上承唐宋,下启清代,其特点是不仅数目繁多,而且记载了大量的历史琐闻、朝政兴废,民情风俗等。因此要研究明代的社会风貌,人们不能不重视该时期的野史笔记。


====================【结束】==================
源自:


================【开始】=============
是意大利传教士 艾儒略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根据庞迪我和熊三拔所著的底本编译而成。
艾儒略(1582—1649)是继利玛窦之后,在中国系统介绍世界地理知识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也是我国最早的中文版世界地理专著,进一步普及和加深了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艾儒略说:“偶从蠹简得睹(庞氏)所遗旧稿,乃更窃取西来所携,手辑方域梗概,为增补以成一篇,名曰《职方外纪》。”该书天启3年(1623)写成,《明史·艺文志》地理类书目中,列入欧洲人专著仅见两种,一是艾儒略《职方外纪》五卷,二是庞迪我《海外舆图说》二卷,但后者可能已佚失,利玛窦《万国图志》则未见列入,表明艾儒略的著作,在明末清初地理著作中不仅具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弥足珍贵。
《职方外纪》共五卷:
职方外纪卷之一: 亚细亚总说,包括亚洲、南洋和地中海各岛。
职方外纪卷之二: 欧罗巴总说 (欧洲)
职方外纪卷之三: 利未亚总说 (北非洲)
职方外纪卷之四: 阿墨利加总说 (美洲)
职方外纪卷之五: 四海总说

《职方外纪》附有七幅地图:
万国全图
北舆全图
南舆全图
亚细亚图
欧罗巴图
利未亚图
南北阿墨利加图
艾儒略《职方外纪》与利玛窦《坤舆万国图志》对比,有两个特点:一是《外纪》不仅附有世界(万国)地图,而且各大洲也附有洲图。世界地图分为东、西两半球,大致以亚洲与北美洲连结部位的亚泥俺(白令)海峡为界,经线的弧形,东半幅向东凸,西半幅向西凸。五大洲展布形态已与现代世界地图类似,图中山脉、河流、国家等名称沿走向标出。世界全图与各洲图都采用了经纬网,图上国家、岛屿、山脉、河流、海洋名称也在利氏基础上重新作了修订和校对,许多名称与现代相同和接近,只是各国间难以绘出国界。二是《坤舆万国图志》中的“志”,即文字说明因填在世界挂图的空白处,空间有限而内容必受限制。《外纪》五大洲及海洋不仅有总说,而且有各论,对明代《一统志》等方志中已列入的国家略而不述,总共简要介绍了全球鲜为中国所知的大陆国家42个、岛国(屿)21个及海洋名称27个,对迄今了解370年前世界有关国家与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是极其珍贵的文献。
亚细亚洲(亚洲):《外纪》中亚洲西起那多里亚(土耳其小亚细亚半岛),东止亚尼俺(白令)海峡,横跨经度网为13格(10度为一格),现代地图为16格半,东西距离与现代地图实际短了3格半。从纬度看,南起瓜哇(今爪哇),北至冰海,纵跨纬度网为8格(10度为一格),南北间距与现今相近。由此可见,当时欧洲与中国经纬度测量水平大致接近,即经度测量误差较大,纬度(北极出地)测量误差较小。总说指出亚洲“所容国土不啻百余”,各论介绍大陆国家8个,岛国9个。亚洲图上关于中国大陆,用城垛花纹绘出万里长城走向,地名有北京、辽东、山东、山西、河套、陕西、黄河、星宿海、土番(即西藏)、昆仑、云南、贵州、四川、河南、洞庭、鄱阳、江西、南京、庚岭、浙江、福建、广西、广东等,海洋中绘出台湾、海南等岛屿,并标出大明海范围,渤海湾形状与现今相似,能掌握这样多的资料,表明艾氏很可能利用了我国地理制图的成果。苏门答腊、加里曼丹、吕宋等岛屿走向及印度半岛呈三角形也与现代地图类似。当然也有诸多误差,如朝鲜半岛应为北西向,而《外纪》绘成南北向等。


===================【结束】================